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求,我国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化创新驱动顶层设计、前瞻谋划和系统部署,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取得积极成效,有效顶住了美国对我国高科技的封锁打压,有力支撑了现代化强国建设。
今后,要针对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加强能力、体系、生态、开放等方面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特征。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和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和基础软件研发取得积极进展,许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比如,国内龙头企业坚持自主创新,打破了国外对洁净机械手、真空焊接工业机器人等“卡脖子”技术的垄断局面,实现了工业机器人智能力控、多机器人系统调度、控制器、驱动器、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二是重大原创技术持续涌现。我国围绕量子科学、空间科学、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基础领域集中突破,取得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原创成果。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7月,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5.79万篇,占世界总量的30.8%,比2020年统计时增加了2.07万篇,提升了7.8个百分点,世界排名保持第二位,成为全球知识创新的重要贡献者。2022年,中国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规模达到132.73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53.3%,占全球比重提升至3%,约为同期美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规模的1/10。
三是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稳步推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更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根据科技部数据,我国已与161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与47个国家开展联合项目资助研究,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数量越来越多,科技开放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我国已加入200多个国际科技组织和多边机制,在国际科技组织任高级职位的中国专家学者超过1200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立,支持来自42个国家的8300多名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科研。
四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2020—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从2.44万亿元增加到3.08万亿元,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研发强度从2.4%提升到2.54%,已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首次超过2000亿元,规模位列世界第二位,占全部研发经费比重的6.57%,实现了持续较快发展。根据ESI数据库,截至2023年9月,全球共有8786家科研机构上榜,其中中国内地高校有421所。另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联合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国内有近百所高校入围,7795人上榜。根据2022年欧盟发布的《产业研发投入记分牌》,我国进入全球研发前2500强企业数达到762家,比2020年的536家增加了226家,总数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入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合计占全球入选企业的比重从不足1/6到超过1/5。
五是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整体谋划,从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角度强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2023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有利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体制持续完善。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全球创新指数》,中国以55.3分在132个排名对象中位居第12位,比2020年排名上升两位,分数上升了2.02分,确立了作为全球创新领先者的地位。
一是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突出表现为原创性技术还不多,仍有不少“卡脖子”瓶颈制约。例如,在生物医药高精度科学实验仪器、分离系统耗材、核心菌种等方面,国内目前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企业,大分子药生产设备、原料培养基等装备环节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20%。与此同时,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与美国等世界科技创新强国15%—25%的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且投入结构亟待优化。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主要依靠中央财政,占比高达90%以上,企业投入占比仅约为4%,而美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比约为40%,明显高于我国。
二是科技生态有待完善。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现有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功能定位缺乏统筹,创新资源难以形成合力。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入围全球顶尖科学家数量仅为美国的1/10。科技评价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够,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有待完善。
三是打压遏制不断增多。近年来,美国针对我国科技进步采取了“小院高墙”策略,采取了出口管制、实体清单、阻断科技交流、限制投资并购等一系列措施,使得中美科技合作的基础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美国还试图通过重塑全球创新、科技、数据等合作规则,联合“盟友”对我国科技发展进行遏制。
一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第一,建立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通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多元投入,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第二,建立完善鼓励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运行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稳定的资助,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无特定任务导向基础研究项目,探索试点10—20年长周期项目和免申请项目支持,支持科研人员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跨界合作,培育一批真正“仰望星空”“预见未来”的人才。第三,建立完善支持基础研究的创新激励机制。探索长周期评价、国际同行评价和后评价,建立以学术贡献和实际价值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科研人员打造潜心研究、高效工作环境。
二是推动体系化协同布局,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第一,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机制。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设计,明确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教育、科技部门的定位,建设有效衔接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产业发展需求相衔接。第二,构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化贯通机制。加大高水平、多功能科技平台布局建设,打造集科技研发、转移转化、创新孵化、加速器等于一体的高能级综合性平台,推动多学科交叉、多行业融合,打造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应用的贯通机制。第三,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机制。支持政产学研金介用联合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支撑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科技成果顺畅转化、金融资本有效支撑、创新场景深度应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
三是强化国际科技合作,持续扩大“朋友圈”。第一,强化“一带一路”创新合作。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扩大联合实验室数量,支持各国青年科学家短期来华工作。第二,加快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牵头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在人工智能、数据信息、深海空天、类脑智能、气候变化、重症治疗等全球科技前沿领域参加或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加大中外联合科研。第三,加快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便利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措施,建立有利于集聚全球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提升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能力。
(黄汉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盛朝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战略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随着期末考试和寒假的到来,首都儿科研究所(以下简称“首儿所”)的学习困难门诊“一号难求”。
无人机的应用与发展已经形成了全领域应用的态势,在应用需求的强力牵引和新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持下,无人机的发展未来可期。
日前,安徽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动物杂志》上报道了一种来自大别山区的壁虎新种——大别山壁虎。
该足迹化石是诸城在白垩纪存在过古鸟类的确凿证据,对古生物地理分布、古环境复原等研究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
量子网络是实现量子互联网的基础,也是量子计算机规模化的一种重要途径,生成离子-光子纠缠是实现离子阱量子网络的关键步骤。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上述课题组提出使用同种离子的双类型量子比特实现量子网络结点的方案。
1月23日,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正式上岗投入使用。 这些能力的实现,依赖于卫星搭载的三台遥感仪器——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宽幅热红外成像仪三台遥感仪器。
我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开发项目“深海一号”的二期工程取得关键进展,于近日在深圳建造完工的、用于托举生产平台的导管架,24日乘驳船从深圳赤湾港启航,前往工程所在的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的琼东南海域。
大质量星系群和星系团作为宇宙中最大的结构,其动力学平衡状态反映了宇宙演化的状态,也就反映了宇宙的年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周蒙课题组与清华大学教授王泉明团队合作,在溶液中实现了金属团簇99%量子产率的近红外发光,并揭示了其三重态发光机制
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达616.3吉瓦时,同比增长32.4%;累计装车量387.7吉瓦时,同比增长31.6%;累计出口达127.4吉瓦时,同比增长87.1%。全球装车量前10名的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
张朝阳、冯仑跨界对线日,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与御风集团董事长、万通集团创始人、法学博士冯仑围炉煮茶,开启了一场《星空下的对话》,分享创业故事、探讨时代机遇与人生选择。
记者从山东省诸城市恐龙文化研究中心获悉,当地发现的距今1亿多年早白垩世的鸟类足迹化石近日获正式研究命名——“玲珑诸城鸟足迹”。
该研究发现了昆虫表皮蛋白自组装体在感染伤口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昆虫蛋白制备简易、绿色经济、安全稳定等优异特性,为昆虫蛋白敷料应用于临床提出了新策略。
在近期举行的2024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一种被命名为“X”的未知病原体成为全球领导人集中讨论的焦点。
人类的创造力或许很优秀,但它无法像大自然那样奇妙,浑然天成。大自然提供的解决方案已经进化了数十亿年,而且每天都在接受测试,值得人类借鉴。
德国维尔茨堡—德累斯顿卓越集群ct.qmat团队的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开发出一种由铝镓砷制成的半导体器件。这使得拓扑量子器件非常适合制造尺寸极小的高精度传感器和放大器。
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些流言你中招了吗?2023年度“科学”流言求线日,“智止流言 探求线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正式揭晓,五位权威专家为公众梳理并粉碎过去一年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十大“科学”流言,帮助公众明辨是非。
“浑浊如酱油的地沟油,摇身变成清澈透明的生物柴油和可持续航空燃料,身价倍增。1月20日,君恒生物的SAF获得民航局适航批准,这标志着我国首家民营石化企业生产的SAF正式获得适航批准,并可投入商业使用。
该研究团队开发了简便的一步溶液外延生长方法,通过简单旋涂制备出可大面积化的高质量二维/三维锡基钙钛矿异质双层薄膜。百家乐官网 百家乐平台百家乐官网 百家乐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