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实施67次发射任务,位列世界第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7次发射全部成功,成功率100%;朱雀二号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面向商业航天市场的液体动力和固体动力产品发布;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成功着陆……2023年,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6日在京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蓝皮书指出,2023年,中国航天在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月球和深空探测、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科学和技术试验等领域持续创新突破,进入空间、探索空间、利用空间能力不断增强。
据蓝皮书介绍,2023年,我国共实施67次发射任务,研制发射221个航天器,发射次数及航天器数量刷新我国最高纪录。
其中,航天科技集团完成48次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150.96吨。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次数和成功率显著提升,航天科工集团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实施6次发射;星河动力公司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实施7次发射,6次成功;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星际荣耀双曲线次发射;天兵科技天龙二号、中科宇航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各成功实施1次发射任务。
在众多火箭中,长征系列引人瞩目。截至2023年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累计发射505次,成功率97%。完成第一个100次耗时37.1年,第二个100次7.3年,第三个100次4.3年,第四个100次2.7年,第五个100次仅2.0年,发射频率越来越高。
火箭升空的场景越来越常见的同时,我国航天器研制发射数量快速增长,研制能力大幅提升。2023年,我国近30家机构研制发射了航天器。其中,航天科技集团研制发射71个航天器,总质量138.86吨。银河航天、长光卫星公司研制发射卫星质量紧随其后,分别居国内第二、第三位。以银河航天、北京国电高科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公司具备卫星研制能力,发射卫星数量位居商业航天公司前列。
持续不断的创新,让中国航天在未来还有更大的飞跃空间。2023年,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研制工作有序推进,预计2027年具备首飞条件,满足载人月球探测工程任务需要;火箭发动机研制取得重大突破,亚洲最大推力700吨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试车成功并正式投入工程应用;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飞行276天后成功着陆,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后续可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价的往返方式。
2023年,中国航天不仅翱翔天际,而且更加接地气——航天应用服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蓝皮书指出,2023年,基于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空间基础设施,我国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体系,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业,在各领域持续提供稳定可靠、泛在高效的空间信息综合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且看一组数据——
基于通信广播卫星,构建广覆盖、大容量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直播卫星网络和通信网络。面向全国超过1.5亿偏远地区用户传送200余套直播卫星广播电视节目,为1500个基站和近200台应急通信车提供通信保障。
初步建成多要素、多尺度、多载荷、系列化、业务化稳定运行的遥感卫星观测体系,有力支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基础测绘、执法督察等。资源三号、高分七号卫星累计获取68万景有效影像数据和323万个激光点,有效覆盖约97%的中国陆域面积。
发展极轨、静止两个系列化、业务化的气象卫星综合观测星座,气象卫星观测能力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风云四号卫星获取的高时效、高精度观测数据及时监测了“杜苏芮”“苏拉”“海葵”“鸿雁”“卡努”等台风的结构和动向,2023年24小时台风平均路径预报误差缩小到62千米。
“高大上”的航天技术,成为我们生活的好伴侣。如,通过天通一号卫星,我们的手机可以实现卫星通话;基于北斗高精度的车道级导航功能,目前已在8个城市成功试点;“定位查询”“共享位置报平安”等特色服务功能,已应用于大众出行。
“2024年的中国航天更加值得期待,全年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的纪录。”蓝皮书展望2024年中国航天时指出。
据蓝皮书介绍,2024年,我国计划开展一系列重大任务: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年内完成2次货运飞船、2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和2次返回任务;发射鹊桥二号中继星,为月背与地球间提供中继通信;发射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南极采样返回;发射海洋盐度探测卫星,使中国具备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海洋盐度探测能力;实施长征六号丙、长征十二号、天龙三号、引力一号等新型运载火箭首飞;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
作为中国航天的“国家队”,航天科技集团2024年将全面推进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深空探测工程,持续推动新一代近地载人飞船、嫦娥七号、天问二号、静止轨道微波探测卫星等为代表的200多颗航天器研制工作,开展230余发运载火箭组批投产,完成多项商业航天和整星出口合同履约工作。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与资源持续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年一度的学术委员会会议23日在京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确认我国共有中药资源18817种。
积极探索建制化科研组织模式,有助于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整体效能,进一步激发科研主体的创新活力。当前,发挥好建制化科研组织模式优势,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机构内部协调机制,提高资源共享水平,优化科研评价体系。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近日发布消息称,保护区内发现苦苣苔科植物新物种巫溪马铃苣苔,相关成果已在国际植物学刊物在线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AI技术融合他人面孔和声音,制造非常逼真的合成图像来实施新型网络诈骗,这类骗局常常会在短时间内给被害人造成较大损失。我们应该如何看清这类AI“深度造假”?
我国渤海深层油气勘探再获发现,亿吨级油田渤中26-6油田新钻探井测试产能创新高,新增油气探明储量超4000万立方米,推动该油田累计探明储量突破2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最大的变质岩油田。
风力发电取决于风力大小、太阳能发电取决于阳光是否充足,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的“风乌”大模型,正在让AI用于气象预测,辅助防灾减灾、能源生产。
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关键一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在守住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底线和历史文化保护线基础上,我国明确村庄规划实施的“农民主导”特征并坚持“多规合一”改革方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了到2025年和2030年的一系列建设目标,同时规划了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框架和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制定重点领域。
虽然AI绘画在技术层面有重大的突破,但在创造上却有其限度。AI自始至终是技术,是工具,AI绘画作品不是艺术作品。
总之,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属于新时期人类智能的外在表现形态。人工智能时代艺术领域产生的AI绘画,其本质上也就是“人类艺术智能”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而创造的“人类智能艺术”,这当然仍属于人类的艺术创作行为。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处于快速迭代的关键阶段,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其对传统的线性科技创新模式也提出了新挑战。
做“顶天立地”的科研,还需要科研评估避免“一刀切”,防止人才帽子异化。针对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应分类制定人员考核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去衡量成果产出,尽量避免科研过度功利化。
占全球森林总面积23%的山地森林,多数位于地震带上,常受到地震等地质活动的干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其诸多重要元素、思想及其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实践的重视,都是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所需要的重要精神特质。新时代科普工作要善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推动科普工作创新性发展。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我们要发挥其基础研究的优势、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钽易解石出现于高演化稀有金属伟晶岩中,代表了成矿流体极度富钽的特征,对钽矿找矿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年产千万台高端手机的小米智能工厂在昌平投产。2023年,北京重点培育的十大高精尖产业集群收入全部突破千亿级,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三万亿元,智能装备产业突破五千亿元。
近日,全国政协2023年度好提案名单出炉,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提案》入选58件好提案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