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2023人工智能计算大会AICC即将在北京启幕。本届AICC以“智算力就是创新力”为主题,设立1场主论坛、6场主题论坛、1500㎡实景AI创新科技展,展示智能计算时代最前沿的技术革新和落地走向。
当前,智算技术和应用快速演进,引领科技和产业进入新一轮深刻变革。本届大会围绕智算基础设施、生成式AI与大模型技术、产业数智转型等热点话题,云集政府领导、学者专家、业界领袖、国际组织代表及技术创新先锋,将通过精彩分享、高峰对话、权威报告与创新成果的发布展示,为业界呈现前沿、权威的智算产业趋势、技术创新路径以及应用落地成果。
2023人工智能计算大会AICC在主论坛外,设立智算中心与算力服务、大模型创新、AI Infra 技术创新、自动驾驶创新与应用、AI for Science 创新、智算开放标准六大主题论坛。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信通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Intel、浪潮信息、百度、网易、吉利汽车、恒生电子等机构的顶尖学者与领袖将带来50余场报告,话题涵盖智算相关政策解读、AI计算技术风向、AIGC创新成果以及多产业智算基础设施建设路径,以多元视角和前瞻视野,打造最全面、前沿的智算盛会。
2023年,国内的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喷涌而出,百模竞速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突破通用智能的焦点。“大模型创新”论坛,邀请了来自智谱AI、IDEA研究院、百川智能、循环智能、网易伏羲、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机构的大模型专家,分享多模态、超长上下文、开源数据集等大模型技术话题,并将就大模型的技术路线、训练的工程化挑战与开源生态建设展开对话碰撞。
AIGC和LLM的浪潮层层迭起,关于AI Infra的机遇点与产业价值逐渐成为焦点。在“AI Infra 技术创新”论坛中,潞晨科技、零隙智能、始智AI、无问芯穹、清昴智能、浪潮信息等创新先锋将围绕AI大模型的基础软件支撑,包括训练、推理的优化以及AI平台层的工作和技术创新为主进行思想碰撞,分享AI Infra 技术成果与机遇。
面向智算新基建,大会专门设立“智算中心和算力服务”论坛,邀请中国信通院专家深入解读《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并邀请北京、浙江、江苏、安徽等智算中心建设先行区的领导和专家,介绍公共算力中心建管运和规模化智算供给的新思路、新实践、新范式。
作为AI皇冠的另一颗明珠,自动驾驶始终是AI应用落地的最佳实验场。在“自动驾驶创新与应用”论坛中,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毫末智行、小马智行、Intel、百度、浪潮信息等创新企业,将立足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共同探讨自动驾驶Al全栈解决方案、自动驾驶计算&域控平台技术创新,分享大模型时代的智能驾驶新机遇。
作为科研创新的新范式,AI for Science极大加速了科研探索进程,并在生命科学、天文、气象、材料科学等多个前沿领域中取得了显著成果。“Al for Science创新论坛”将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Intel的权威专家,分享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科研创新的最新实践成果,助力AI for Science打通理论、实验和产业应用的创新路径。
同时,智算开放标准高峰论坛将围绕生成式AI背景下的开放AI算力基础设施创新和产业实践以及当前多元算力发展的挑战进行分享和深度研讨,为智慧计算开放发展和生态建设启发方向、汇聚产业力量。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GC技术浪潮,带动了AI计算产业的快速革新。随着技术进步的不可预测性不断增强,专业、权威的报告将为把握智算产业先机提供重要指引。本次大会上,已经连续发布5年的中国AI算力“风向标”——《2023-2024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将继续发布,通过追踪、整理、提炼和预测与AI算力相关的数据,为智算产业提供最权威的参考依据和行动建议。
《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由国际数据公司(IDC)和浪潮信息联合研究发布,本次报告将继续剖析智算产业趋势,并从产业规模、算力发展地域分布和行业AI算力对比等多维度对我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进行综合评估。当前,中国各地区加紧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与智算基础设施建设,会上将揭榜2023年度中国AI算力城市最新排名。
智能计算正驱动着各个行业数智化革新,催生众多创新成果。本次大会在1500m2的实景AI创新科技展中设置“助百模”“智千行”和“智算基建”三大专区,将对智慧时代的前沿成果进行全景式呈现。
“助百模”集结业内顶尖的基础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通过实时交互系统展示大模型技术魅力;“智千行”汇聚金融、交通、工业制造、科研、互联网等领域的多元应用成果和解决方案,为行业数智转型提供启迪思路;“智算基础设施”板块将展示生产、聚合、调度和释放AI算力的全流程产品方案,以及液冷智算中心全栈建设与改造解决方案。(科文)
大数据、人工智能(AI)和大模型的融合发展,将激活科学研究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帮助破解更多科学密码。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科学家开展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表明,使用生物疗法可以控制哮喘重症。
《自然·电子学》12日报告了一种由电子硬件和一个大脑类器官组成的混合计算系统,可执行如语音识别和非线性方程预测等任务。
(记者刘志强、下载百家乐 百家乐官方网站常钦、郁静娴)粮食丰收,颗粒归仓。今年,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情况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功不可没。减“单”增“双”,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普安村农民田学文说:“单季稻改成双季稻,早稻集中育秧每亩补贴100元,流转的2000多亩田多种了一季,增收20万元左右。
近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青年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凯团队研究开发出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机器人NeRmo,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核心创新在于其柔性脊柱的水平摆动设计,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效率。
据新华社电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据介绍,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为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亿斤,下降0.8%;早稻产量为566.7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0.8%。
“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建设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风能产业的科技制高点。”他建议,加强海上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制关键共性技术标准,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快速发展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引擎,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将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科技创新带来的福祉。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储存环最后一台磁铁12月11日安装就位,标志着HEPS储存环主体设备安装闭环。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12月11日,工作人员安装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加速器储存环线
针对当前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形势,国家卫健委10日就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近日,我国航天两大集团公司党组机关报《中国航天报》推出“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系列评论,在其中一篇评论中提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标SpaceX,集团公司在发展理念上、科研生产模式上、关键核心技术上、质量效率效益上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整体上大而不强、大而不优”。
12月9日,记者从东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野大麦种子人工扩繁基地喜获丰收。这标志着“野大麦种子扩繁与退化盐碱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记者12月8日获悉,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磊教授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海洋生物碳泵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研究人员介绍,此前,对海洋生物碳泵的直接观测主要利用沉积物采集器,数据极为稀少。
美国两个科研团队在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分别刊文称,他们首次让单个的分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科学家已实现多个光量子比特超纠缠态的实验制备,让单个分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有望为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带来新启发。
“我将以当选院士为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倍加珍惜院士荣誉称号。过去三年,李殿中组织包括中国科学院7家研究机构在内的40余家行业单位和优势力量,成功突破高端轴承“卡脖子”技术难题。
只需牵住“狗绳”,报一声想去的区域,智能电子导盲犬“小西”便会缓缓启动,为视障人士带路;打开一些地图类App,选择无障碍模式,界面就会显示出沿途无障碍公共卫生间的位置和通过无障碍电梯上天桥的提示……一大批“黑科技”命中残障人士的生活痛点,帮助他们开启无障碍生活。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清华大学获悉,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简称“锦屏大设施”)土建公用工程已完工,具备实验条件。首批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个实验项目组进驻开展科学实验。这标志着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