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科技持续创新,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提供了强劲动力。在“双碳”目标背景下,2023年,中国广大能源科技工作者不仅在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等传统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取得突出成就,而且在风电、太阳能等新兴能源科技领域获得诸多新突破,进一步提高了绿色能源在整体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在推进能源生产科技和节能科技创新的同时,中国发力促进储能、能源传输和配置领域的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澎湃的动力;同时,大力促进国际能源科技合作,倡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为世界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等通常被称为传统能源,中国在这些领域科技创新基础雄厚。今年,相关科技创新均取得较大突破,有些创新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取得良好效益。
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推进煤炭科技创新一直是能源领域工作的一大重点。2023年,煤炭科技创新成果集中体现在采煤硬件装备和软件平台取得的重大突破。在硬件建设方面,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在3月初和8月下旬接连推出“大国重器”:煤科威龙”智能化矿用岩巷φ3660全断面组合式盾构掘进装备、高智能化高端采煤机MG1250/3430-WD系列采煤机。前者为全球首创、掘进速度比现有同类机械提升超过3倍,把岩巷掘进速度从月进尺100米提至300米—500米以上,减少人工作业60%以上,实现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环保掘进。后者为全球首台套最大功率采掘机械,创世界采掘机械发展新纪录,集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智能诊断与智能通信于一体。在软件建设方面,11月中旬,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深地科学院发布了国内首套数字岩石力学开放平台,融合了传统岩石力学理论和数字技术,能够支撑岩石力学基础研究、煤矿灾害工程防控等多个应用场景,推动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11月15日,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完钻井深达9432米,刷新亚洲陆上最深井纪录,为进军万米超深层提供重要技术和装备储备,探索形成超深层油气优快钻井技术体系,实现了由“打不成”到“打得快、打得准”的重大跨越。目前,“深地一号”顺北油气田基地钻探深度超过8000米的井达108口,连续6年获得油气重大突破,已落实4个亿吨级油气区。
2023年是中国核电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丰收之年,中国自主第三代核电技术品牌“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项目工程、第四代核电工程项目都迎来重要时间节点。3月25日,西部地区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国广核集团广西防城港核电站3号机组完成168小时试运行试验,正式商运。5月5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建福清核电五、六号机组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主的第三代核电型号标准体系。12月6日,中国第三代核电技术另一个品牌“国和一号”的数字孪生核电站一期工程第一阶段在山东荣成正式投用,这是世界首个满足电力研究协会标准的数字孪生核电站。在同一天同一座城市,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商业示范工程圆满完成168小时连续运行考验,正式商运,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水电科技工程领域佳音频传。9月和11月,黄河流域最大水电站即黄河拉西瓦水电站工程、世界第二大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工程,陆续完成竣工验收和竣工安全鉴定。这表明,中国水电科技工作者近年来开展的坝工科技创新、水轮机组科技创新等经受住了工程实践的严苛考验,成为认识和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骄人成就。以此为基础和支撑,中国水电事业继续大步向前。临近年末,总装机容量2400兆瓦、雅砻江流域在建国内装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孟底沟水电项目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风能、太阳能被认为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绿色能源,近年来在国家能源转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2023年,中国风能、太阳能科技创新持续推进,特别是在大功率风机研制方面。
11月10日,由东方电气集团联合中国华能研制的全新一代18兆瓦海上直驱风电机组下线,这是目前已下线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海上直驱风电机组,可抵御超强台风。该机组在年平均每秒10米的风速下,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7200万度,可满足4万户普通家庭1年的生活用电。在此约1个月前,全球最大陆上风电机组——三一重能15兆瓦风电机组在202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推出。在风电科技推动下,中国2023年风电装机规模将有望完成约4.3亿千瓦的目标。
风电科技创新永无止境。2023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可再生能源技术”重点专项申报,其中包括“新型高空风力发电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旨在探索新型高效高空风力发电实现机理,提出大功率新型高空风力发电解决方案。11月底,总投资约10亿元的“40兆瓦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在广东汕头开始建设,该平台是支撑风电前沿研究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成后,将成为国际最大、全球领先的海上风电机组地面传动系统试验研究平台,填补业内空白。
33.9%!11月3日,由一家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创下了光电转化效率新的世界纪录。就在几个月前,该企业另一款光伏电池转化效率进入世界前三。转化效率提升的同时,光伏材质也在创新。7月23日,银河航天灵犀03卫星发射入轨,其配备的“太阳翼”就带火了柔性光伏,其轻、薄、柔、可弯曲等特点决定了其拥有空前广阔的应用前景。
光伏技术创新促进光伏产品性能提升、价格下降、产业应用扩大和振兴。据统计,在光伏组件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7席。2023年,中国光伏继续快速增长,前10个月,新增装机容量达1.43亿千瓦。到6月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约4.7亿千瓦,超过水电成为中国装机规模第二大电源。据初步估算,中国光伏装机总量到今年底将超过5.5亿千瓦。
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通过储能可以调节电力需求和供给的平衡,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促进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和高效消纳,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支撑微电网的建设和运行,提升分布式能源的综合效益。2023年,中国储能科技应用诸多领域如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光热储能等非常活跃,大事频仍。
12月初,美国电动汽车和能源公司特斯拉在上海启动了其在海外的首座储能超级工厂建设。根据特斯拉于今年4月发布的信息,该超级工厂计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规划储能规模约40吉瓦时,相当于4000万度电。中国企业纷纷加入或者扩大电池储能“赛道”,有超过100家在今年完成了投产,其中既包括比亚迪、鹏辉能源、亿纬锂能等一批电池储能头部企业,也有来自其他行业的新入局者。
12月1日,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全面进入调试阶段,为机组整套启动和并网发电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工程投产后将成为世界上首个投入商业运行的300兆瓦级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将在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实现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3项世界领先。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所用的全球首套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系列化大容量电机为中国企业自主研制。10月28日,山东泰安肥城市经济开发区1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开始运行发电,这是继全球首座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即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投产后,中国在此领域又一家投入运行的企业。此外,在山东济宁、河南平顶山等地,一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新项目完成签约,相关项目将陆续投建,有更多采空的矿区将华丽转身为新的能源中心。
光热储能发电也被称作聚焦性太阳能热发电,即通过大量反射镜以聚焦方式将太阳能直射光聚焦起来,加热工质并产生高温高压蒸汽,以此驱动汽轮机发电。今年,中国光热储能发电技术应用获得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开工或招标项目超过10个,其中包括“输电入渝”新疆哈密4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中国广核集团西藏阿里雪域高原“零碳”光储热电示范项目。
2023年3月,在位于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以南约90公里的卡富埃河上,由中国企业承建的中赞合作“一号工程”——下凯富峡水电站举行五号机组并网发电仪式,标志着下凯富峡水电站所有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运行。该电站总装机容量为750兆瓦,将为赞比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下凯富峡水电站工程是中国促进国际能源科技合作,推动能源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去”,服务国际社会的典型代表。2023年,中外能源科技和项目合作亮点频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在核电科技应用方面,7月14日,“华龙一号”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5号机组破土动工,这是中国该核电品牌在海外建设的第三台机组,中国核电技术“出海”由此迈出新步伐。在新能源科技应用方面,中国于9月推出“非洲光带”项目,利用自身的光伏产业优势,助力非洲国家实施一批小规模、聚焦民生和社区需求的“小而美”新能源合作项目。11月,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框架下的中非能源创新合作加速器项目在深圳启动,旨在遴选和推广助力非洲能源转型的创新案例和创新技术解决方案,促进更多“小而美”能源项目落地非洲。
中方的上述努力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联合主席马可·兰博蒂尼说,较小规模的基础能源合作项目对非洲及世界其他欠发达地区解决能源问题非常重要,这是“一带一路”绿色百家乐官网 百家乐平台发展的一个新方向。美国环保协会负责全球气候合作的副总裁曼迪·拉姆哈萝丝认为,这些小项目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非洲国家偏远地区的实际需求,更易落地、推进和实施。
10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中外能源科技合作注入新的动力,在论坛形成的务实合作项目清单中,有一批与能源有关,比如建立中国—巴基斯坦小型水电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政府与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签署援乌方风电站项目立项换文、在伊拉克建设750兆瓦光伏项目、在罗马尼亚建设拉特什蒂154兆瓦光伏项目。
中国一直致力于推进国际能源互联互通,打造融合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等为一体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并发起成立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在近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能源主题日上,该组织主席辛保安向与会各国代表阐释了打造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大意义。他指出,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能源互联网将促进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配置广域化、能源业态数字化,有效统筹安全与转型、发展与减排、存量与增量的关系,为推动全球能源包容、公正、韧性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方案引起与会联合国官员的共鸣和热烈讨论,纷纷表示,支持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促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并以此加快各国清洁能源开发,降低能源服务成本,推动能源转型和节能减排。(记者张保淑)
“可别小看村支书这个岗位,责任大着呢。这几年在村上干,我一直努力帮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深感‘群众利益无小事’!”12月10日,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红塔村,3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千劳谈到基层工作收获时感慨颇深。
在新石器时代,人发明了绳子和编织的技艺。大约距今五千年前后,人把绳子做成缰绳,套在了牛马等大型动物身上,让它们成了牲畜。人们驱使牛耕地,驾驭马奔跑。人也转变成了农夫、牧人或骑手,由此开启了以农业和畜牧业主导的时代。
南海海下1500米的幽深处,能见度极低,一只机械手却可以灵活地搬运沉船中的瓷器。只见它精准地靠近一个瓷瓶,轻轻地拿起,转动方向,稳稳地放入旁边的蓝色收纳筐中,熟练程度几乎和人的手臂相同。
近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重要文章《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文章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这为我们加强耕地保护、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重要遵循,明确了前进方向。
因为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都息息相关,十几年来,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浙田几年前就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联合建立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研究中心”,下载百家乐 百家乐官方网站与浙江大学共建了博士生科研基地。
2022年,国际科学团队完成第一个完整的、无间隙的人类基因组序列。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说,现在成本降低后,很多以前舍不得测的基因组类别现在都能测序了,比如疾病基因组、药物基因组等。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12日发布的北极年度气候报告显示,2023年北极的平均表面气温是自1900年以来第六高,夏季地表气温创有气温记录以来新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紧紧依靠科技进步驱动产品创新和产业发展,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意义重大。丁冉建议,对一些从事长周期基础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应适当放宽博士后进出站的年龄限制。
统筹不仅限于区域内,更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促进要素资源的整合创新在长三角经济版图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远近闻名。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从体制机制、要素流动、产业协作等方面实现更高效的协同联动,凝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大数据、人工智能(AI)和大模型的融合发展,将激活科学研究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帮助破解更多科学密码。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科学家开展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表明,使用生物疗法可以控制哮喘重症。
《自然·电子学》12日报告了一种由电子硬件和一个大脑类器官组成的混合计算系统,可执行如语音识别和非线性方程预测等任务。
(记者刘志强、常钦、郁静娴)粮食丰收,颗粒归仓。今年,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情况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功不可没。减“单”增“双”,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普安村农民田学文说:“单季稻改成双季稻,早稻集中育秧每亩补贴100元,流转的2000多亩田多种了一季,增收20万元左右。
近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青年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凯团队研究开发出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机器人NeRmo,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核心创新在于其柔性脊柱的水平摆动设计,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效率。
据新华社电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据介绍,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为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亿斤,下降0.8%;早稻产量为566.7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0.8%。
“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建设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风能产业的科技制高点。”他建议,加强海上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制关键共性技术标准,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快速发展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引擎,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将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科技创新带来的福祉。